为进一步推进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工作,全面展示苍南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贯通点线面、引领主流价值观,中共苍南县委宣传部、苍南县社科联和苍南县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玉苍之声·社科讲坛》栏目,与名家共叙人文风云,润泽百家学养,开阔人生之大胸襟。
第五期《玉苍之声·社科讲坛》邀请苍南县水利局朱家站水闸管理所所长兼水利运行管理中心副主任、苍南县水利学会代秘书长林立谨,为您讲述《周凯治水:温州人精神最古老的写照》。
主持人徐万紫与主讲人林立谨
周凯治水——温州人精神最古老的写照来自苍南发布00:0024:07
苍南人民广播电台Fm98.9
2020年8月17日16点首播
8月21日16点重播
西晋温州,一片汪洋,古代先民生存艰难。
周凯,字公武,是西晋年间我们苍南桥墩的原住民,约生于三国东吴永安四年(公元261年)。
他出生时,我们苍南这块土地还属于罗阳,也就是现在的瑞安。到东吴宝鼎三年(公元268年)罗阳改名安阳。而后,到了东吴天纪四年(公元280年)西晋司马氏统一三国,改安阳叫安固。到了西晋太康四年(公元283年),从安固分出横阳,也就是后来的平阳。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周凯是古横阳人。
要说周凯治水,先要从西晋之前,温州地区的地形地貌和温州古代先民的生存处境说起。
温州沿海平原是由瓯江、飞云江、鳌江等三条河流和海水携带的泥沙堆积而成。由于遭遇第四纪大海侵,在5000年以前这三条河流的河口,都类似于今天的杭州湾,属于溺谷形海湾,海水一直到达今天的青田县城、平阳县城和平阳县水头镇一带,今天的平原地区一片汪洋。又如我们苍南县桥墩镇平水溪两岸,往地下挖2~4米,就能挖到海涂淤泥,可见历史上潮水曾经涨到这些地方。此后,随着海平面的下降和沿海泥沙的堆积,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之下,逐渐形成今天适合人类居住的沿海平原。
到了西晋时期,今天的温州沿海平原许多区域,陆地还没完全形成。而已经形成的陆地,由于缺乏堤防、水闸的阻挡,潮水通过河网上溯,大部分区域都是盐碱地,不能耕种。加上沿海地区,台风频繁发生,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可以说是非常恶劣的,抵御水旱灾害的能力非常弱。
南宋永嘉著名学者、太常博士戴栩撰写的《江山胜概楼记》记载:“晋之永嘉属临海,合三郡,户不满二万”。这段话描述了西晋时期,古温州地区地广人稀的历史状况,侧面说明了当时居住环境和生产条件极差,经济社会很不繁荣。
元末明初史学家宋濂撰写的《温州横山仁济庙碑》对西晋初年古温州沿海平原的情形是这样描述的:“时临海属邑曰永宁,曰安固,曰横阳,地皆濒海,海水沸腾,蛇龙杂居之,民罹其毒”。当时恶劣的生存环境,可见一斑。
治理三江,开拓温州,奠定古温州设郡的地理基础。
大约西晋太熙元年(公元290年),在周凯的推动和带领下,温州先民主动出击,治理水患,对沿海平原进行了一场大范围的生存环境大改造。
由于年代久远,和大禹治水的传说一样,周凯治水的许多遗迹,在历史长河中灭失。但宋濂借朱元璋委托编纂前朝史志的机会,参考大量历史文献,撰写了《温州横山仁济庙碑》,碑文介绍了周凯一生的经历。
说的是西晋太康十年(公元289年),周凯会同东吴名士陆机、陆云、陆耽几位兄弟,前往京都洛阳游历,投靠太常张华门下。张华爱惜他们的才能,而举荐他们。太傅杨骏征召陆机任祭酒;刺史周浚征召陆云为从事、陆耽为平东祭酒。唯独周凯在京城目睹惠帝弱智无能,贾后强悍跋扈,八王蠢蠢欲动,断定天下将乱。于是婉拒张华推荐为官的机会,独自返回古温州沿海地区。而后果然发生“八王之乱”,张华与陆氏兄弟尽数遇害。
周凯自洛阳返回后,可以说是个见过世面的人了。面对故土原始落后的生活环境,对比“太康之治”的繁华帝都,使他萌生治理开发古温州沿海平原的雄心壮志。
当时,温州沿海平原有永宁、安固、横阳三县,或者叫三邑。三邑有三江,分别是永宁江、安固江、横阳江,是现在瓯江、飞云江和鳌江及其南北港的前身。周凯对三江水系细心踏勘、积极谋划,向三地邑长提出治洪、治潮、治涝的建议,得到了邑长的支持,于是率领百姓展开治水,在三江河网“凿壅塞而疏之”。
根据上海复旦大学吴松弟教授《温州沿海平原的成陆过程和主要海塘、塘河的形成》一文考证,周凯率众治理三江,带动各地联结土埭形成古海塘,以抵御海潮侵袭,而挖土修塘,衍生形成塘河,更是有效蓄滞和疏导洪水内涝。
从事世界遗产研究的陕西周至刘小方副教授,在《温州海塘文化遗产与地方精神》论文中,对宋濂碑文进行解读,指出“周凯依据地形用疏导的方式治理了三江,在沿海用土修筑海塘防止海水内侵而获得人们的祭祀”。
温州市水利局高级工程师单国方先生在其论文《塘河与平水王周凯》结束语中直言“平水王周凯修建了温州史上第一条海塘和塘河”。
从上述记载和研究来看,当时周凯所推动和率领的那场治水活动,是一场系统性的综合治理。古代先民们连接土埭,建成海塘,以阻挡海潮侵蚀;挖土筑塘,新开塘河,以引导洪水归槽;疏凿壅塞,导江入海,以排泄内陆涝渍。如果用现代水利来表述,当时的治理项目涉及了海塘、堤防建设,还有河道疏浚、清障打卡、新开河道等等。治理范围覆盖整个古温州沿海平原。
通过这一场治水,受到海潮侵袭的盐碱土壤得到改良,逐渐成为优质耕地,原来居住在平原地区从事渔猎生产的古代先民,逐渐向农耕文明过渡;原来居住在山区的人,逐渐向平原地区迁移。恰逢该段历史时期,北方战乱,比如周凯预料中的“八王之乱”,进而引来的“五胡乱华”等等,大量人口南迁,于是温州沿海平原人口聚居逐渐增多。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修筑海塘抵御海潮而衍生的塘河,构成了水运交通网络,加剧了人口的流动和物资的交换,区域文明由此而繁荣发展,古温州沿海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到了东晋明帝太宁元年(公元323年)从临海郡析出,单独设立永嘉郡,成为温州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明代《弘治温州府志》这样概括:瓯郡三江,曰永宁江、曰安固江、曰横阳江,自汉有之。濒江为三监,至晋横山周公乃疏凿而通之。于是潮汐有节,境土始辟,生齿日蕃,遂改邑为郡焉。
抗台捐躯,后世推崇 ,周凯治水是温州人精神最古老的写照。
周凯治水大约持续了10年。西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秋天,一场台风(古人称为飓风海溢)袭击古温州沿海。面对海水倒灌,家园沦陷,周凯奋起抗击,力障狂澜,最终英勇殉难。
传说中的大禹在黄河流域治理滔天洪水,周凯在温州沿海治理泛滥的潮水,最后在防御台风中献身。周凯殉难后,为纪念他“平治水土”的功绩,为开发古温州沿海平原作出的极大贡献,邑长号他的故里叫“平水”。
《鳌江志》记载,周凯故里“平水”,就在现在的苍南桥墩。宋代著名学者许景衡从福建进入浙江,到了分水关往下看到桥墩,视线顿时开阔,不由吟诗一首:“再岁闽中多险阻,却寻归路思悠哉。三江九岭都行尽,平水松山入望来”,这是宋代时期,桥墩地名“平水”的记载。明代弘治《温州府志》记载:“分水山……与松山连……自福建来者,困于陟岭。至此山下,地名平水,始通舟楫,以达前仓。”
“平水”这个名称在桥墩,传承了一千七百年,从最早的“平水里”到后来的“平水村”、“平水乡”、“平水居民区”等等,期间属地范围有扩大、有缩小,但“平水”二字不变,一直沿用到2000年,改叫“玉山居民区”。我个人认为,一个地名的形成,是有它的文化历史因素的,不能随便改。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桥墩民间恢复“平水”古名的呼声,越来越大。
现在桥墩松山西北麓的后隆村,有一处“平水”文化遗址,传说为周凯古墓遗址。
到了唐代,温州地方官府梳理历史有功之人,上报朝廷。唐皇先是敕封周凯为“平水公”,后又晋封为“平水王”。
永嘉下寮《杏山王氏宗谱》记载:武周时期,狄仁杰治理江南,奏请武则天凡不符《礼记.祭法》所载的祭祀1700余座,都予以拆毁。温州唯周凯“御大灾、捍大患”有大功于人类,因而平水王庙的祭祀,在礼记规范之内,免于拆毁。
明代朱元璋就“横山仁济庙”诏礼部定议周凯为“横山周公”,并指令温州地方官府依照历史传承每年祭祀,据明嘉靖《温州府志》记载,每年的农历二月一日为公祭日。
那时候,宋濂受乡友所托,查阅文献,考证撰写了《温州横山仁济庙碑》并附祭歌一篇,流传至今。
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朝廷在海宁盐官建成海神庙,周凯以“潮神”名号配祀。但温州地方官府对周凯每年公祭,依然不间断。光绪《永嘉县志》记载:“横山周公庙……俗称平水王庙……岁二月朔致祭”。朔即农历初一,在此可见温州地方官府对周凯的公祭时间,至少明清两朝传承不变,都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一。根据地方习俗,对古圣先贤的祭祀,一般选出生的时间或者去世的时间,周凯去世是秋天,在抗台中牺牲。那农历二月初一可能就是周凯的生日。
“周凯射潮”是明代宋濂对周凯抗击台风英勇献身的最后一刻,在碑文中加以神化的描写,以艺术的手法体现这位治水圣贤的英雄气概。应该说,把英雄人物的英勇事迹神化,是百姓对古圣先贤的崇敬和不舍,寄托着古代先民对周凯为家乡为百姓献出生命的无限哀思。当然,对历史人物的神话,在我们浩瀚的中华文化中司空见惯。
2014年,在“五水共治”工作开展之初,温州市委市政府在市区瓯江路修建“温州治水文化长廊”,由市文化局牵头,考证提炼温州历史进程中的九起重大治水事件,用大理石浮雕的形式,铭刻在石碑上。其中周凯治水就是以“周凯射潮”的艺术形象入选,排序在“瓯居海中”、“东瓯开篇”之后,“郭璞筑城”之前。充分表达了周凯治水对推动温州文明进步、历史发展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另外,在海宁、杭州一带,流传着周凯曾经担任钱塘江“塘官”,负责修筑和管理钱塘江海塘的传说。海宁的非遗皮影戏至今保留着《周凯射潮》的传统剧目。
作为周凯故里的苍南县,我们县委县政府于2018年用周凯谥号“平水”来命名横阳支江治理后形成的水利景观,称为“百里平水公园”,并以此来纪念周凯,首开先河治理横阳支江,以及其后1700多年来,前赴后继投身横阳支江治理建设的一代又一代人。
在我们看来,政府、民间同调,传承的是“开拓温州沿海平原,推动温州历史进步”的周凯治水历史文化,弘扬的却是“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创新”的温州人精神。
(本文由林立谨提供)
(转自:苍南发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