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 - 教育百科

约彩365app官网下载安装 📅 2025-09-22 11:04:12 ✍️ admin 👁️ 5424 ❤️ 887
上善若水 - 教育百科

:::

注音索引圖示

筆畫索引圖示

部首索引表圖示

網站導覽

生字詞彙表

成語故事

索引選單

知識索引

單字索引

生命大百科索引

遊戲專區

教學應用

投稿區

找單字

注音索引

筆畫索引

部首索引

貓頭鷹博士

登入

:::

上善若水 - 教育百科

語言搜尋圖示

圖片搜尋圖示

開啟鍵盤圖示

詞條檢索

全文檢索

音讀檢索

切換漢語拼音鍵盤

切換注音小鍵盤

關閉

小提醒:請務必輸入聲調做結束

輸入完畢後請點選

音讀檢索

進行搜尋

聲母

韻母

×

上傳圖片

分析結果:

取消

確定

×

錄製聲音

開始錄製

停止錄製

分析結果:

取消

確定

教學模式

開啟關聯

取消關聯

列入收藏

QRcode分享

文字大小

關閉

切換辭典

切換辭典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關閉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俞懿嫻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上善若水意思是說最善良的人有如水的品德。語見老子〔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老子以水喻有德行的人,因為水有三項特性:一是滋養萬物,利益眾生;二是柔順無形,不與人爭;三是就下而流,低卑自處。當然這是指水是滋潤萬物的雨露,是川流不息的溪河,是容納百川的大海,而不是淹滅生靈的洪水暴雨,海嘯狂濤。可說是老子選擇性的審美觀點,以水性柔順、就下、利萬物來比喻有美德的人。 「利益眾生」、「守柔處下」、「不與人爭」是老子認為聖人之德的特徵。其有最高美德的人,首先要能像自然生養萬物、功成不居一般,能澤及百姓、利益眾生。如〔道德經〕第三十四章所說:「大道氾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愛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就是說大道氾行,彌綸全宇。萬物皆受其德澤而生,大道也能不辭生養萬物之勞,且不主宰支配萬物。說道常無欲,是指道精微細小的特徵;說萬物皆生乎自然、又回歸自然,卻不以自然為主宰,則是道宏闊偉大之處。聖人效法自然之道,雖德化流行,仍大公無私,總能成就崇高偉大的精神境界。 其次「守柔處下」也是老子認為修道者應有的品德。正如〔莊子.天下篇〕所說:「老聃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老子處世本以守柔處下為原則,用以矯治人心爭強好勝之弊。守柔者弱,老子認為能以柔弱謙讓之道處世的人,反而能保身全性。〔道德經〕第七十六章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說人在初生之時,體質柔弱,死亡之時卻體質僵硬,所以說柔弱使人保命平安,堅強使人危殆死亡。上述原則固然出於粗糙經驗歸納所得,不過老子本意在說明若以堅強暴力待人,容易導致毀滅敗亡,反之若以溫柔謙弱處世,則可保持長久平安。老子因此貴「弱柔」惡「堅強」,甚至認為柔能克剛,而水正是最佳的例證。水是天下至柔之物,卻一瀉千里,無堅不摧。如〔道德經〕第七十八章說:「天下莫柔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四十三章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皆在說明這個道理。 守柔者弱,弱者居下,居下不爭。守柔、處下、不爭都是老子堅持的處世原則。人皆惡居下流,水卻就下,可以比喻修道之人與世無爭的美德。〔道德經〕第八十一章說:「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是說理想君王有施於民,卻與民無爭,而水中的江海最適宜比擬聖人的這項德性。〔道德經〕第六十六章說:「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江所以能下百川正因居於低下的地位,所以理想君王治國時時以下位自居。若真想領導人民,則必須將自身利害於百姓利害之後。所以理想君王領導民眾時,不使人覺得被統治,所以樂於擁戴服從,不爭,超越與人爭之外就沒有人能同他爭了。這是老子一貫的相反相成的原理「不爭」與「莫與之爭」表面看似乎相反,實則基於超越對待的原理,卻為同體。

上善若水意思是說最善良的人有如水的品德。語見老子〔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老子以水喻有德行的人,因為水有三項特性:一是滋養萬物,利益眾生;二是柔順無形,不與人爭;三是就下而流,低卑自處。當然這是指水是滋潤萬物的雨露,是川流不息的溪河,是容納百川的大海,而不是淹滅生靈的洪水暴雨,海嘯狂濤。可說是老子選擇性的審美觀點,以水性柔順、就下、利萬物來比喻有美德的人。 「利益眾生」、「守柔處下」、「不與人爭」是老子認為聖人之德的特徵。其有最高美德的人,首先要能像自然生養萬物、功成不居一般,能澤及百姓、利益眾生。如〔道德經〕第三十四章所說:「大道氾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愛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就是說大道氾行,彌綸全宇。萬物皆受其德澤而生,大道也能不辭生養萬物之勞,且不主宰支配萬物。說道常無欲,是指道精微細小的特徵;說萬物皆生乎自然、又回歸自然,卻不以自然為主宰,則是道宏闊偉大之處。聖人效法自然之道,雖德化流行,仍大公無私,總能成就崇高偉大的精神境界。 其次「守柔處下」也是老子認為修道者應有的品德。正如〔莊子.天下篇〕所說:「老聃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老子處世本以守柔處下為原則,用以矯治人心爭強好勝之弊。守柔者弱,老子認為能以柔弱謙讓之道處世的人,反而能保身全性。〔道德經〕第七十六章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說人在初生之時,體質柔弱,死亡之時卻體質僵硬,所以說柔弱使人保命平安,堅強使人危殆死亡。上述原則固然出於粗糙經驗歸納所得,不過老子本意在說明若以堅強暴力待人,容易導致毀滅敗亡,反之若以溫柔謙弱處世,則可保持長久平安。老子因此貴「弱柔」惡「堅強」,甚至認為柔能克剛,而水正是最佳的例證。水是天下至柔之物,卻一瀉千里,無堅不摧。如〔道德經〕第七十八章說:「天下莫柔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四十三章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皆在說明這個道理。 守柔者弱,弱者居下,居下不爭。守柔、處下、不爭都是老子堅持的處世原則。人皆惡居下流,水卻就下,可以比喻修道之人與世無爭的美德。〔道德經〕第八十一章說:「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是說理想君王有施於民,卻與民無爭,而水中的江海最適宜比擬聖人的這項德性。〔道德經〕第六十六章說:「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江所以能下百川正因居於低下的地位,所以理想君王治國時時以下位自居。若真想領導人民,則必須將自身利害於百姓利害之後。所以理想君王領導民眾時,不使人覺得被統治,所以樂於擁戴服從,不爭,超越與人爭之外就沒有人能同他爭了。這是老子一貫的相反相成的原理「不爭」與「莫與之爭」表面看似乎相反,實則基於超越對待的原理,卻為同體。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上善若水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詞條功能

轉寄詞條

錯誤通報

友善列印

推薦關聯詞

×

轉寄詞條

請輸入您想要寄送的對象 Email, 如果1人以上, 請使用 , 分隔

取消

送出

×

推薦關聯詞

請推薦與本項詞條之意義相同但名稱有差異的詞條

取消

送出

教育百科

×

請先登入!

確定

貓頭鷹博士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取消

送出

:::

網站導覽

服務簡介

聯絡我們

版權聲明

開放API使用說明

內嵌搜尋欄位說明

相關連結

常見問題

隱私權政策

本網站內容豐富,雖經審查仍有可能疏漏, 若有欠妥之處,請隨時與我們聯絡。

Copyright©2014教育部 丨系統維運廠商:卡米爾有限公司

本站建議最佳瀏覽器版本為 Chrome 63+、Firefox57+、Edge79+及Safari11+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

相关创意

叮当钱包什么时候到账?叮当钱包审核电话简介
《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塞尔达行商头巾在哪?
魅蓝E2的CPU性能分析(探索魅蓝E2搭载的处理器性能表现)
可以放室内养的花有哪些(100种常见室内盆栽花卉图鉴)
csgo烟雾弹(csgo烟雾弹持续时间)
特斯拉(TSLA.US)走向十年最惨财季,Robotaxi能否承接马斯克的未来押注?
饿了么工资
钌(RuOK)添加黑名单、白名单教程 - 钌 (RuOK) - MC百科
焚火体七款合集打包 商用免费字体